首先通体是瓷砖胚底的一种效果,简单理解就是图案从底部通到瓷砖表面,相对的就是普通白胚底。
早期技术不成熟,做出的通体胚没有釉面,而我们现在说的通体砖就是那时沿用下来的没有釉面的通体胚瓷砖。
现在技术成熟了,可以在通体胚上喷墨印花,要印花就需要施底釉,而有了底釉的砖就属于釉面砖,所以通体大理石瓷砖是通体胚底的釉面砖
如何辨认:
这两款都是釉面通体砖,有薄薄一个白色分界(分界是底釉,底釉就是白色泥浆,再混合其他物质,若不对欢迎同行指正)
非釉面通体砖就没有这层白色分界。
下面是详细版:
瓷砖像蛋糕,釉面就像奶油,没有奶油的蛋糕—戚风蛋糕=非釉面砖,奶油蛋糕=釉面砖
区别:
釉面砖
结构:砖胚(蛋糕胚)+底釉(第一层奶油,也可以理解成给砖胚画了底妆)+印花(装饰)+保护釉(效果釉)
类型:
1.全抛釉瓷砖(抛光面,最后一步效果釉是抛光釉,砖烧出来后再抛光)
2.仿古砖(仿古效果瓷砖,非抛光面,最后一步效果釉可以是干粒釉,半抛釉等,不抛光)
非釉面砖
结构:砖胚(蛋糕胚)
类型:
1.通体砖
2.抛光砖(通体抛光砖,渗花抛光砖,微粉抛光砖)
3.玻化砖(抛光砖吸水率小于0.5就是玻化砖)
早期由于技术限制,只能做出没有釉面的通体砖(早期侧面图案没有立体感过渡层)而我们现在说的通体砖也是指无釉面通体胚瓷砖
把通体砖拿去抛光就成了抛光砖,可对于抛光砖而言通体抛光砖成本太高,于是衍生出了渗花砖(粉料色料混合压出有颜色砖胚,把渗花墨水渗进砖胚里,形成两种相近的色区,可以节省色料成本)
2000年左右引进二次布料系统,于是出现了微粉抛光砖(砖胚压模前先布一层底料,再布一层微粉面料,然后压成型烧制)
微粉抛光砖
二次布料的优点是微粉面抛光后更加细腻,可以有明显的过渡立体效果,缺点很明显面料层过厚不能图案一通到底。
为了做到既有立体纹理的过渡又一通到底的砖胚效果,瓷砖领域的大拿不断进行技术上的优化,有的利用多管布料系统,而有的则是利用了最新出现的数字布料系统做出了立体通体胚效果
可是这样还远远不够,既然胚底好了,那表面为什么不可以结合喷墨技术做到“表里如一”呢? 而要在瓷砖表面喷墨印花就要上一层底釉,有底釉的瓷砖就属于釉面砖,于是出现通体大理石瓷砖。
意义
很多评论说通体没有多大意义,铺完大家看面不看底,这的确是一个观点。不过现在瓷砖板材化的趋势十分的明显,尤其是中板大板往板材,台面,立柜,饰面方向利用,所以通体胚底的意义在这里就能体现出来。